close

陸洛老師今天講到了一個如何去publish的方式,
說了其實如何去投稿就很像交一個新朋友或是參加一個聚會,
你可以選擇甚麼都不講話,一輩子就是當壁紙,或永遠只是個reader;
或者是說你願意去嘗試,去嘗試一些甚麼呢?
                                                                               
當然一開始你要去觀察,去觀察每個團體有甚麼不一樣,
一夥人在聊天是緊緊的圍成一圈,還是中間還有一些縫隙,
就如同你想要投稿的期刊是不是文章是很多元,
first-entry的publisher的比例究竟有多高,都是一開始要去洞察的,
                                                                               
接下來就是要附和,一開始當然要認同別人說的話、別人的語言,
畢竟對於一個團體內的成員來說其實外來的人都彷彿是個入侵者,
都是具有很高的威脅性,如果一開始就堅持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對話,
那應該無論在哪個環境都很難讓話題持續,
但這不意味著你不是在做自己,因為基本上你會想要投稿這個期刊,
在某個角度上其實你是認同它的,
或者,
即使你要進行改革、提出新的意見或觀點,
也要在你成為這個團體的意見領袖或待了一陣子之後,
你的話才會有人"願意"去聽,畢竟這群人不是讀者。
                                                                               
                                                                               
然後我就去準備會議活動了。


還有今天最後一場的研討會是由周善瑜老師主持,
雖然老師或許不是商研所中屬於聰明天才型的老師,
但是他在學術上的努力與認真程度絕對有是有目共睹、數一數二的,
這點可以從今天他做的功課可以看得出來。
                                                                               
老師今天只有拿到摘要而已,就可以很精準的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與盲點,
雖然有有幾位講者都是他以前的學生,
但相較一開始給老師的任務,它其實做得比我們大家想像中的多很多。
老師提出的一個論點讓我覺得還滿具省思的,
研究者跟所謂的讀者在閱讀(寫文章)上面基本上是處在光譜的兩端,
讀者要的是一個surprising result,
就像是一個沒有想過的、一個悖於直覺的結果,
而研究者通常的研究通常都是跟著前面的理論、前人的足跡來發展,
找了很多很多的文獻除了是因為邏輯驗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做出來結果是顯著的,彷彿就是上蒼保佑。
如果是不顯著的,又是重新修正的開始。
但有趣的,通常那些顯著的是符合直覺的,因為符合直覺,
因此研究者對於這個結果更覺得comfortable,
而那些不符合直覺的,因此覺得自己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
因此從這兩群人來看,他們要的東西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就讓我不禁想到,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那樣的。
對於事業,
我們大部分的人就像是個讀者一樣,
看到那些創業家、那些義無反顧特立獨行的人,
總是抱以WOW的歡呼聲,當然是要成功的創業家或是怪的有型有理的才算。
而我們自己的行為,彷彿就像是大多數的研究者一樣,
總是兢兢業業,走著大部分的人都走過的路,
有時候稍微自己走偏了,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是錯還是對,
而需要很多別人的經驗。
                                                                               
今天突然覺得,似乎每個學理、學術意涵背後,
都可以很精準的植入人生中的某個片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anson 的頭像
    johanson

    johanson的嬉遊享樂

    joha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