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洛老師今天講到了一個如何去publish的方式,
說了其實如何去投稿就很像交一個新朋友或是參加一個聚會,
你可以選擇甚麼都不講話,一輩子就是當壁紙,或永遠只是個reader;
或者是說你願意去嘗試,去嘗試一些甚麼呢?
                                                                               
當然一開始你要去觀察,去觀察每個團體有甚麼不一樣,
一夥人在聊天是緊緊的圍成一圈,還是中間還有一些縫隙,
就如同你想要投稿的期刊是不是文章是很多元,
first-entry的publisher的比例究竟有多高,都是一開始要去洞察的,
                                                                               
接下來就是要附和,一開始當然要認同別人說的話、別人的語言,
畢竟對於一個團體內的成員來說其實外來的人都彷彿是個入侵者,
都是具有很高的威脅性,如果一開始就堅持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對話,
那應該無論在哪個環境都很難讓話題持續,
但這不意味著你不是在做自己,因為基本上你會想要投稿這個期刊,
在某個角度上其實你是認同它的,
或者,
即使你要進行改革、提出新的意見或觀點,
也要在你成為這個團體的意見領袖或待了一陣子之後,
你的話才會有人"願意"去聽,畢竟這群人不是讀者。
                                                                               
                                                                               
然後我就去準備會議活動了。


還有今天最後一場的研討會是由周善瑜老師主持,
雖然老師或許不是商研所中屬於聰明天才型的老師,
但是他在學術上的努力與認真程度絕對有是有目共睹、數一數二的,
這點可以從今天他做的功課可以看得出來。
                                                                               
老師今天只有拿到摘要而已,就可以很精準的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與盲點,
雖然有有幾位講者都是他以前的學生,
但相較一開始給老師的任務,它其實做得比我們大家想像中的多很多。
老師提出的一個論點讓我覺得還滿具省思的,
研究者跟所謂的讀者在閱讀(寫文章)上面基本上是處在光譜的兩端,
讀者要的是一個surprising result,
就像是一個沒有想過的、一個悖於直覺的結果,
而研究者通常的研究通常都是跟著前面的理論、前人的足跡來發展,
找了很多很多的文獻除了是因為邏輯驗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做出來結果是顯著的,彷彿就是上蒼保佑。
如果是不顯著的,又是重新修正的開始。
但有趣的,通常那些顯著的是符合直覺的,因為符合直覺,
因此研究者對於這個結果更覺得comfortable,
而那些不符合直覺的,因此覺得自己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
因此從這兩群人來看,他們要的東西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就讓我不禁想到,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那樣的。
對於事業,
我們大部分的人就像是個讀者一樣,
看到那些創業家、那些義無反顧特立獨行的人,
總是抱以WOW的歡呼聲,當然是要成功的創業家或是怪的有型有理的才算。
而我們自己的行為,彷彿就像是大多數的研究者一樣,
總是兢兢業業,走著大部分的人都走過的路,
有時候稍微自己走偏了,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是錯還是對,
而需要很多別人的經驗。
                                                                               
今天突然覺得,似乎每個學理、學術意涵背後,
都可以很精準的植入人生中的某個片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a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